受政策和需求雙重刺激,2017年以來,各大動力鋰電池生產企業(yè)開始爭相融資、不斷加大新廠房和新產線的投資力度,擴充產能搶占市場。各家電池企業(yè)由此很快便陷入了“囚徒困境”,進入產能競賽的狀態(tài),總體產能嚴重過剩。
寧德時代2017年底時產能已超過17Gwh,之后僅IPO募投項目部分,就將再新增產能24Gwh。2018年底,公司總產能會達到38Gwh,到2020年底,根據寧德時代已有的產能規(guī)劃,總產能將達到80Gwh,即使保守預計,總產能也會在50Gwh以上。
比亞迪則曾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表示,截至2017年底,電池產能是16Gwh,預計2018年還將在青海擴充10Gwh的三元電池產能,到2018年年底總產能將達26Gwh,2020年,產能預計將達40Gwh。
另一家上市公司國軒高科表示,預計2018年動力電池產量可達到8-9Gwh,而整體產能可達到13-14Gwh,到2020年底,產能預計在20Gwh左右。
據統(tǒng)計,以上三家龍頭公司外加億緯鋰能、比克動力、天津力神、彭輝能源、北京孚能、猛獅科技等在內的其他大中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(yè),到2020年的產能合計將接近300Gwh。若以一輛新能源汽車平均帶電50度(50Kwh)來估算,僅這些產能就可以滿足近600萬輛新能源車的電池需求。
而根據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、發(fā)展改革委、科技部聯合印發(fā)的《汽車產業(yè)中長期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,以及相關“十三五”規(guī)劃,到2020年,國內2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目標,產能是需求量的3倍之多,過剩嚴重。
工信部數據顯示,2018年1-6月,我國電池制造業(yè)主要產品中,鋰離子電池累計完成產量579742.1萬自然只,累計同比增長10.7%。
在效益方面,1-6月,全國規(guī)模以上電池制造企業(yè)累計主營業(yè)務收入2995.0億元,同比增長21.9%,實現利潤總額111.1億元,同比減少17.9%。
由于激烈的行業(yè)競爭和洗牌,可以看到,2018年上半年行業(yè)格局呈現出非常顯著的兩級分化特點。
2018年上半年動力鋰電池裝機量前十企業(yè)市場份額
排行 | 電池企業(yè)企業(yè) | 市場份額:% |
1 | 寧德時代 | 41.6 |
2 | 比亞迪 | 21.4 |
3 | 國軒高科 | 5.9 |
4 | 孚能 | 4.6 |
5 | 億緯鋰能 | 3.5 |
6 | 比克動力 | 2.6 |
7 | 萬向 | 2.4 |
8 | 天津力神 | 1.7 |
9 | 北京國能 | 1.6 |
10 | 江蘇智航 | 1.2 |
資料來源:智研咨詢整理
大多數中小企業(yè)同質化嚴重,無法滿足高端需求,訂單驟減、產能利用率不足、市場被擠壓嚴重,面臨岌岌可危的生存問題,已有企業(yè)開始掉隊。其中,2017年排名第三的沃特瑪由于資金鏈斷裂已經出局,其他稍小一些的企業(yè),如天津力神、北京國能、江蘇智航等,原本已不高的市場份額被進一步壓縮,而未上榜的規(guī)模更小的電池企業(yè)生存處境則更可想而知了。
動力鋰電池市場內性能相近的產品,售價基本相差不多,并且整體動力電池的價格年均下降約30%,不斷下降的售價對各公司來說都是很大的壓力和挑戰(zhàn),業(yè)內的比拼集中在了成本和性能上,未來電池企業(yè)提質轉型升級勢在必行。



